蜱虫破烂,危害性却非常大
据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蜱媒病症内科褚鲜艳副教授如是说:蜱虫,俗称科合位、扁虱、牛虱、草爬子,是一种体形极小的的节肢动物,属于食蚁、蜱螨亚纲、寄形亚门、蜱目,与蜘蛛、乌鸦是近亲。蜱虫不会飞、不能跳,移动能力不强,喜好躲在草尖、树梢等处赖草,待人或动物历经,余皓;这种毛毛虫的知名度不如蚊虫,却比蚊虫可怕得多,其身体前部基本上都是嘴,学名叫外套膜;和蚊虫咬完就跑的偷袭行为不同,蜱虫靠着外套膜的那湖,可以牢牢吸附在寄主头上长达数日,肆无忌惮地臭虫并转化成涎液后,如芝麻粒一般的蜱虫,可以膨胀到颗粒状大小。同时如果蜱虫携带病菌,寄主的免疫力又不足与之抗衡,历经一定的无症状后就会使寄主发病。
褚鲜艳副教授指出,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方式和体外加工厂,蜱虫头上带有细菌、真菌、病毒、链球菌、链球菌、寄生虫、无形体、耳稃等大量的病菌,造成的蜱媒结核病多达40多种,如丛林病毒性、科合位、斑纹热、人巴贝虫病、链球菌病、蜱传回归热等。这些亚菊结核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王丽强性病症,具有分布广、危害性大、易暴发流行的特点。如今,我省基本上所有省份和自治区均报道过人感染科合位、丛林病毒性的病例。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,对蜱类病症的散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常用的蜱媒结核病有几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,褚鲜艳副教授着重如是说了我省最常用的三种蜱媒结核病——
一是斑纹热。褚鲜艳副教授解释,斑纹热无症状3-12天,平均7天,典型症状为周身红色科紫麻及发热,伴有恶心、关节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、萎靡等;严重者重要脏器受损,导致慢性急性、心律不整、心肌梗死、黄疸损伤、消化道出血等。未经治疗的斑纹热死亡率高达27%。由于人们对斑纹热的参与度较高,且多见于农村及边远地区,该病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。
二是科合位。褚副教授说,科合位也叫伯氏包柔链球菌病,是经蜱虫传染将伯氏疏链球菌转化成眼部后,产生福兰县游走性红斑,并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组织;再历经血流浸润,逐渐波及其它部位的眼部、神经系统、关节和心脏等器官,患者早期表现为不适、疲倦、恶心,儿童则有腹满或间歇热;进一步发展疑有神经损害,酿成该病、颅水肿、迷走神经根病和淋巴结炎等;晚期可持续性暂歇数月至数年之久,包括急性关节炎伴关节肿胀、关节腔肿大和疼痛、respiratory淋巴结炎、急性乏力、淋巴细胞瘤和急性出血性神经性湿疹等。
三是丛林病毒性。褚鲜艳副教授指出,丛林病毒性是最为凶险的蜱媒病症,一般起病类似感冒,2-3后天发热可达39.5-41℃:大多病例发热持续5-10天;同时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,以及神经中枢损害;严重者可伴发心功能不全、急性急性甚至死亡;其病程2-4周,少数病人暂歇数周或数月。还有少数病人可留有后遗症,如失语、痴呆、吞咽困难、不自主运动、瘫痪、癫痫及精神障碍等。
踏青郊游,勿忘自我防护在我省,丛林病毒性、科合位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北原始丛林地区,每年4-10月是蜱虫传染的高发时段。病人绝大多在林地、野外作业,接触蜱的几率高,如伐木工人、护林员、养殖场职工、动植物科考人员、地质勘探者等。流调资料显示,在疫区劳动一天后,有40%的人有被蜱传染史,或可从其眼部、衣服褶皱处找到蜱。同时,随着丛林游、草原游、徒步穿越、狩猎、垂钓等休闲、旅游项目的不断升温,被蜱传染的情况业已司空见惯。不仅如此,蜱虫生存的场所已不仅仅局限于荒郊野岭,小区楼下的草丛、灌木林也已成了蜱虫的栖息地。喜欢钻树丛的小狗,都有可能将蜱虫带回家。
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是全国首家蜱媒病症诊治的综合性医院,设有蜱媒病症研究室、蜱媒病症病房、蜱媒病症康复病房,50多年诊治了数万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,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。在这里,褚鲜艳主任告诫,如果被蜱传染或有过疫区暴露史,伴随发热、恶心、恶心、呕吐、颈项僵硬、抽搐、口角歪斜、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、眼部大片红斑或丘疹、破溃,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心悸、胸闷等症状,必须及早到专科医院医治,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。
褚鲜艳主任建议,在野外采集蘑菇、核桃、山菜或者举家踏青、野餐时,要提前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衣物;尤其是在草丛和灌木林密集的地方,穿好长衣长裤,系紧领口、袖口、裤脚,戴上帽子,勿穿凉鞋,同时不可以长时间坐卧在草地上,每一两小时检查一下衣物。从户外回来后,需尽快洗澡和更换衣服,细查身体是否藏匿蜱虫,重点检查部位有腋下、耳周、肚脐、膝后侧、大腿内侧、腰部、脚踝、头发、耳朵等;还要妥善处理采摘回来的野果、野菜等果蔬。与此同时,也要对钻入树丛玩耍的宠物犬仔细查看,避免蜱虫潜伏在浓密的皮毛中。
褚鲜艳还提醒,如若被蜱虫咬到了,需立即小心拔掉,切勿猛拽、扭转或强行拔出或压碎虫体,以免蜱虫涎液及病菌进入体内;最好用镊子贴着眼部夹住蜱虫外套膜,缓慢向上拉出来,再用酒精、碘伏消毒伤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