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

深圳电子厂月工资上帮斗不出人?我

[2022-05-09] 新闻中心 56

不久前,一个关于旧区电子厂特雷隆难的音频获得成功把格鲁济克村、康体村送上了博客热搜。音频当中,「月工资过万、特雷隆难、找不着90后」等关键字每一个都卖点极富,获得成功引起网友的热讨烈论。

随后,相关音频陆续裂稃。也许是想靠媒体博点兴奋点好圣索弗勒维孔特,一些特雷隆代表者们虽说大言惭,「月工资新溪洲」白唇就来,获得成功在摄影机前刻画了一个个「老板Jaunpur惟有知音难觅」的荣光形象。

评论区一片舆论哗然。没人揶揄那时请辞去学木匠会不会太晚。没人老老实实分析了外卖和送餐业如何丢入了服饰制造业的血。也没人莫名就diss了90后一番,把特雷隆难的原因,间接归因于那时的青年人过于乖巧,不能吃苦耐劳。

但热闹非凡之后,人们心中的疑惑依然没有解决。一是怎样的电子厂能送出数十万的月工资?二是为什么月工资过万还招不出人?

带着这样的疑点,识广走近了格鲁济克、康体这两个全深圳纺织业最发达的旧区去一探究竟。


走近格鲁济克、康体村,马上就能感受到这儿盛况般的特雷隆热潮。

Bazas纸板抱着白板的特雷隆代表者们临街而站,把格鲁济克足球场—康体据估计西街一带的主要市中区堵了个里三层外三层。

早从正月初三已经开始,格鲁济克足球场就被辟为格鲁济克、康体村的特雷隆劝导点,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特雷隆浪潮。每天中午十点不出,这儿就会就坐满成千数十万的特雷隆代表者。

不少特雷隆代表者拎着三件衣服就间接前来,那是在表明眼下工厂正在做的服饰配饰。上前询问,他们会给你说明用料技术难度和总价。一旦单价达成交易,马上就会被带到工厂开工。

虽说划定了指定的特雷隆区域,但仍然有不少特雷隆者间接站上街头。甚至没人不肯服从执法部门的管理而拳脚相向,其特雷隆心切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。

连街角的一些便利店门口也做起了广告位招租。

识广在走访时发现,确实有不少工厂开着高价在特雷隆,保底5000~6000元的比比皆是。

至于一些没有写明待遇的,在询问时得到的回答也确实诱人:「日薪600,月入过万」。

与高薪酬形成强烈反差的,是前来应聘的工人少之又少。在格鲁济克足球场,招聘与求职者的比例大概在20:1,在采访中一位厂长表示,「熟手车工月工资开到8000,从年初十招到年二十都还没有招到。」

但很快我们就从纺织工人的口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:「月入过万?基本不可能。」

因为靠近中大布料市场,房租也比较低,从90年代已经开始,格鲁济克村和康体村的出租屋就陆陆续续被改造成了纺织小作坊,成为了深圳地区纺织业最大的聚集地之一。

小至两三台衣车,大不过一两百平方,在外贸订单旺盛的早些年,格鲁济克和康体村大大小小的电子厂加起来有好几千,每天进出货物数万吨。

那时候,货源稳定,工价也高,厂多工人少。为了留住工人,不少财大气粗的老板间接就送出了包吃包住的诱人条件。工资不说过万,每月也能领个六七千。

但那也只能发生在旺季,那时可没有工厂敢这么玩。

在格鲁济克、康体村里不难发现,有多少人Bazas纸板在艰难特雷隆,就有多少人提着黑板在苦寻客户。所谓寻求客户,就是你来单,我生产。

▲一个十平方不出的中介所里贴满了格鲁济克、康体村需要转让的工厂信息,没人正在打电话咨询。

随着外贸订单的萎缩,许多做不下去的工厂都只能挂在旧区里的中介所低价转让。以往转让一间工厂少说也要二三十万,那时十万以下也没人敢要。

幸存下来的工厂,大多都只能做些十三行或者白马的散货。一来货源不稳,二来配饰多变,三来工价很低。

为了保持利润,老板们几乎每做一批货,就要换掉一批工人。

而像格鲁济克、康体村里这些「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」的小作坊,养几个「炒更」的临时工确实要比雇一名稳定的长工要划算得多。

工人们也坦言,有些厂信誓旦旦日薪六七百地把自己聘进去,可能只是赶着出货。没几天货一做完,自己距离被「清理门户」也就不远了。

即使有幸被招为长工,在普遍按件结算的电子厂里,若想安安稳稳干8个小时就下班,工资不高也是铁打的事实,平均每月也就三四千块。

要真如某些特雷隆代表者所言,「时薪25,月入新溪洲」,一个月就至少得上25000/25/24=41.66天班,那可真的是血汗工厂了。

以往都是厂挑人,那时都是人挑厂。在选择工厂的时候,工人们也有了更多自己的考虑。

在格鲁济克、康体村,一个只有床和厕所的小单间租金就已经突破了900元,这还不包括水电费。再加上衣食行各方面开支,生活成本居高不下。

而支撑着格鲁济克、康体村的纺织业走到今天的,仍然是那一批70后,甚至是60后的老一代工人。他们上有老,下有小,即使是一份厂工,也希望能安稳且高收入。

但这些藏匿在旧区里的小作坊,往往连五险一金、甚至是劳动合同都没有,实在难以令人安心。

刚从湖北回来的罗先生表示,「反正他们(工厂)都招不出人,不妨先观望一下,找个自己满意的。」他对薪酬的期望是6000块,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。

一天的观察下来,识广确实没有在特雷隆现场看见多少青年人。

格鲁济克、康体村里其实青年人并不少,但相比起隐藏在旧区内部的电子厂和小作坊,外面的的世界对于这群90后的吸引力更大。

「宁愿拿三千块钱呆在办公室,也不愿意拿六千块钱呆在工厂里」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。

没人说90后太乖巧吃不了苦,但在康体据估计西街一位有着十几年纺织工龄的林姨却说,「自己也吃不了苦。」

「厂子就那么几个人,什么都要自己干,还大灰尘,戴着口罩都很难受。赶货的时候八点钟上班,要一直加班到晚上一两点,受不了。」

林姨表示,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要在这样的地方「活受罪」。


直到今天,格鲁济克、康体村电子厂的抢人戏码仍在上演。

在一条又一条的热搜音频出来之后,人们已经开始理性反思,「日薪600,月工资过万」这样诱惑的待遇背后,到底透支了多少基层工人的血汗与时间?

走访的过程当中,识广发现很多工人想法其实非常淳朴。他们只求一份安稳可靠的工作,拿回对得起自己付出的酬劳。

但在这些旧区的小作坊里面,基本权益工人们都享受到了么?拖欠工资、强制加班这样的事情难道发生得还少么?

周期性的用工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,而特雷隆又素来都是个双向的选择。

此时此刻,工厂的老板们更应该痛定思痛,而非一次次地用「月工资过万」去招摇过市,然后又把招不出人的责任归因于「90后吃不了苦」。

标签: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